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虛擬 靜地-吳妍儀2008創作個展



虛擬.靜地 — 吳妍儀


創作自述:

從1998年《室內》、2001年《蝶影》的平面油畫系列作品至2002年裝置作品《意亂情迷》和2005年攝影輸出、裝置作品《私足•密談》﹔其探討主軸一直遊走在光影和作者之間的相對關係。在我的創作中,光的範圍由大環境的漫射,時而縮小到室內不顯眼、微不足道的事物,時而放大到不知內容物原貌。光影由自然的光線,到人為操弄的矯揉之光,延伸至兩者界限模糊,似虛擬卻又真實的世界。 本展內容包括油畫創作、攝影輸出二部份,其主軸只有一個,那就是:直指表象之中的內轉隱喻,並創造「第二複影」,看的方式之改變才是創作核心所在﹔試圖在蒙塵的藝術一角重建其可及之境。藉由物象的選取、轉化將表象物質賦予新的對話。時間凝結的當下,就如攝影中停格般,藝術家嘗試延伸這個介於心靈與時間中的空間,放大這個境域,供觀者進駐停留;同時,也提出質疑︰這般美好是一個虛構的景象,藉由不可見物象的影子,攀爬、侵襲而烙印,象非真實之象,影非真實之影。也是作者在數百年的傳統靜物畫中,從光影的慣性公式中,企圖再延伸其細微可竟之地。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收藏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收藏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收藏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收藏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收藏
 


 
 


Virtual .Tranquil Space – Wu YEN- I Solo Exhibition
展出日期:2008年8月3日~ 8月24日

開放時間:10:00am~ 18:00pm(全館無休)

開幕酒會:2008.8.3.(星期日) 2: 00 pm

展出地點:
台北雲清藝術中心 TAIPEI ELSA GALLERY
台北藝術博覽會B07 TAIPEI ART FAIRE
上海藝術博覽會C88b/C89/C90 SHANGHAI ART FAIRE


http://www.elsaart.com.tw/
展出地址:台北市天母東路1-1號3樓
交通:捷運石牌站轉公車至天母廣場

電話:02 – 28760386 / 28767352
-------------------------------------------------------------------------------------------
                               象外之象.影外之影


                                   -記吳妍儀的創作《虛擬.靜地》系列

                                           朱為白


那是一個充滿神秘與空靈之美的世界,幾近無言的感受。
妍儀的畫踏實在生活中,像一個思考的行旅者:

一刻的寧靜美好 ;

一刻的智慧靈光閃現 ;

一刻對戀人的愛意 ;

一刻知識閱讀的覺知 ;

一刻悲憫自我缺失的消磨 ;

一刻生命中變幻莫測的接觸點。

剎那間,可閱讀的不只是色彩,不只是客觀物象的細緻描繪;我看到她的敏銳、喜愛與個性,在寧靜中展現定、靜、安、慮、得的人生哲思。妍儀透過畫面緩緩清晰地築構她獨特的、可辨識的、屬於心靈空間的藝術語言。跳過媚俗的譁眾取寵,並不急於告訴觀者些什麼。

二十世紀中期,義大利的封塔那(Lucio Fontana , 1899~1968),用銳利的刀割破畫布,在燈光照射下,產生震撼的視覺效果,並創造出另一個空間美學。而妍儀的作品,經過心靈的感悟,藉著玉般剔透、潤澤的質感,形成一種屬於東方女性特有的象外之象、影外之影,和如詩般的韻味。猶如東方繪畫中的飛天人物,沒有翅膀,也能帶領觀者飛翔於意象的空間。

藝術的精神性就像是不知名的毛毛蟲,沿著身上特殊的圖騰,「有跡可循」地孵化出璀璨的蝴蝶。循著妍儀畫中的虛幻之影,我們找到刻意不被描畫的物像,但又意識到物像其實是存在觀看的當下,就在框框之外的身旁。跟隨這個物像,我們找到畫家停留的痕跡 ; 即有形就有影,有影就能追蹤到人――人動影移,形影相隨――就是這些奇妙元素的組合,畫面孕育出無窮的藝術韻味、圓融與統一。藝術是一種微妙的國際語言,不能單靠學習窮究其境,而是需要些許的天份與智慧,以及微知、微觀、微覺的獨特感受力。

大部份有成就的藝術創作者,畢生都在自己的潛能裏,尋找真實的藝術語言與精神。在妍儀〈向安東尼奧致敬〉(1995)《吳妍儀Wu Yen-I , 2002 , p.41》,〈凝‐向拉斐爾致敬〉(1998)《同上, p.40》的兩件作品中,特意放置的放大鏡 ; 以及〈巴黎.秋日午後〉(2000)《同上,p.42》、〈椰烙〉(2002)《同上,p.43》,就已顯現出其內心不可見的伏匐空間。觀察妍儀作品的三個階段:從最早的《室內系列》 (1998)、《蝶影》(2001),歷經《Fascination(意亂情迷)》(2002)、《私足.密談》(2005)的攝影裝置作品,至目前的作品《虛擬.靜地》系列,都再再呈現她真實的心靈風貌,並窺見她未來「日出象先」般的藝術前景。就好像「快要接近海的時候,會有一些現象產生:在幽暗的森林中,可以聞到微微的海水味 ; 在遠方遙看,則呈現天海一線 ; 在高處看海,可見其綿延廣闊 ; 在近處看海,可察知浪與石相互拍擊,而綻放出來的力道 ; 在空中看海,穿透雲層可感受其面積無限、氣象萬千。它有現象,現象就會呈現,猶如畫中的端倪,有跡可循。」
以虛影為名,在清澈卻又世俗的空間裡(她認為是反諷的雙面空間),妍儀心靈之光芒在晦暗的時空,是以何等創意的"真"(authenticity)(註),正靜靜地從微光中閃耀……,希望她在創作的旅途中,以行動、理解並進,不停的耕耘與成長。

(註)這裡的「真」與 Pam Meecham& Julie Sheldon 在《現代藝術》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 2000 )的評論導言中,所謂的「......依現代藝術史家所言,真實性(authenticity)、原創性(originality)、自主性(autonomy)是構成現代藝術的三大元素,......」 (摘自黃文睿,《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 藝術家 , 2002 , p.51) ) 不謀而合。

-------------------------------------------------------------------------------------------

開啟能量之光
-談吳妍儀的繪畫創作
 陶文岳

        雕刻家羅丹曾雕刻一件白色大理石的裸女雕像,只見捲曲的女體平滑潔白的背脊散發出溫柔而迷濛的光暈,同樣的光來到沉思者雕像上,光褪去了羞澀的外表直接映照到粗糙鏽蝕的肌底,它滲入了黝鬰的青銅質地裡與其結合,雖然少了閃耀的光芒色彩,然而我們感受到雕像壯闊的生命力,這個感動起因於光牽引我們直接體悟藝術家創造生命哲思靈感的偉大。


        如果說光開啟了人類的視覺之門,讓外在的自然與內在的心靈能量相互交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麼對於繪畫的創作而言,光又能提供畫家什麼樣的能量讓他們創造驚奇?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直接走到戶外去捕捉大自然絢爛的色彩與光影,他們忠於自然變化而呈現自然之光,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則主動挖掘潛意識的夢境,那是離奇、虛幻、超越真實的想像之光……。對於畫家吳妍儀而言,光不僅是開啟她創作靈感泉源的主軸,更是伴隨著她生活的成長體驗。從1990年開始到法國留學,前後七年之久,這之間除了進入巴黎凡爾賽藝術學院就讀並畢業外,她還選擇至巴黎羅浮宮臨摹古畫兩年。古典繪畫強調精密嚴謹的構圖和講究光影層次的變化讓吳妍儀受益匪淺,不單是繪畫技巧的再磨練,同時也提昇了觀察與內省的視野,雖然是寫實的繪畫風格她卻想從具象繪畫裡去尋求抽象的語彙而表達出藝術的詩性。
        位於巴黎拉德芳斯區的大拱門就像一面敞開視窗的立方體,當我們慢慢延著數百個階梯拾階而上,這個超大型的窗口逐漸為我們開展了一個寬闊的視野,某種意義上它帶有希望的象徵,冀望人們能夠在此自由的相會。《室內系列》 一直是吳妍儀繪畫創作的重點,在傳統居家生活中,窗除了扮演阻擋風雨的功能外,其實它和人類的心理層次有某些微妙的關聯與互動。就像已故知名的懸疑片導演大師希區考特,總喜歡利用窗來牽引出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的好奇與偷窺的心態,電影中劇情的發展總是經由黑暗處開始,望著窗明几淨的室內所發生的人與事,隨著鏡頭的移轉,將委宛曲折的劇情推向全戲的最高潮。而吳妍儀描繪的窗卻是內斂而含蓄的,她描寫光影微妙的變化,窗在畫中扮演著心靈的憑藉,隔著薄紗窗簾外,光正閃爍著靈動的能量到處充塞彌漫,像流動中的舞蹈韻律輕盈自由,而反映到室內的影卻靜謐鋪陳在地,慵懶、寧靜、優雅……。

        夜對於吳妍儀來說,很容易引發她感性的詩意與讚歎。〈行經幽徑〉的作品如同陳述著一段過往的歷史,夜影攀爬在斑駁的牆面與古老的石頭地上,是時間封塵下的痕跡。遠方的小窗在暗鬰的室內裡,如同一面明鏡映照著心靈成為宣洩的出口,讓冷寞與疏離,矛盾與徘徊逐漸遠去……。哲學家康德認為在大自然的現象中,白晝與明亮是最美麗的,然而黑夜與昏暗則具有崇高的象徵。事實上,光總是扮演著人類光明的象徵,代表希望和朝氣。相反的影卻總被放置在臨界的深淵,暗喻著徬徨與無助。其實光與影的流程如同人生的際遇,在時間與空間的軸線上,是繁華也好或是苦難也好都將稍縱即逝,它們瞬息萬變的特質終將還原於虛無飄渺的天地間,而〈繁華似影〉正是這類作品的心情寫照,也點出畫家本身多愁善感的個性。

        著名的西班牙寫實畫家安東尼.婁貝茲 (Antonio Lopez) 創作喜歡直接面對真實的場景,許多畫往往歷經數年或十數年才完成。當一幅作品經過漫長的創作歲月,原本漂浮在畫面上的塵埃,早已和油畫顏料凝結在一塊,它與藝術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厚度,是時間與空間堆砌下流動過的痕跡。吳妍儀有一件作品是特別的,創作於2005年的油畫作品〈四季〉,那是個夕陽西下昏黃的室內一隅,光正拖著斜長的身影緩慢輕滑過擺設在牆上的對講機,有靠墊的背椅和電視。在現代生活裡,那是我們經常看到再妥貼不過的室內陳設,然而對吳妍儀而言,這些構成的元素代表她四次遷徙的生活記錄,畫面上包括一隻臆想停在籃子上的藍鵲,在此之前它們分別封藏在不同單元的記憶裡,來自畫家心底鄉愁的回聲,將不同時空的元素重新召回組構,如同循環的四季來闢喻心靈的自我回歸。

        〈靜默中沉思的杯子〉描繪一件破裂的玻璃高腳杯佇立在窗前,孤單的身影與窗外黃昏美景和室內的安雅舒適形成強烈的對比。沉思的起因對畫家而言,是顧影自憐的狀態亦或是像哲人般,總想以智慧來解脫和慰藉人生的痛苦。其實那是來自內心深處自我主觀的評價與期許,古代的哲人即使面對世俗的偏見和不解,卻總還是堅持信念與真理,結果雖面臨百死而不悔。靜默也像是無聲的樂章,靜待繞樑餘韻的共鳴,這件作品帶有哲學思辯的況味同時也是藝術家的心性寫照。

        吳妍儀從觀察自然光影的變化到自我操作光源,以花為創作圖騰的 《蝶影系列》和《意亂情迷》的裝置作品,一如被她在畫面上放大尺寸的巨型花朵,如果說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面臨所熟悉的物體,被不斷的加大它面積的尺寸與體積的重量,那麼是否就意味著對於原有的感知功能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等也會變得更加敏感而強烈,亦或是產生其它的感覺經驗?拉大知覺的距離,介於真實與虛幻間,來自不同光源層次產生另類的視覺效果,其實模糊的焦點與放大鏡頭下所呈現的擴張視點皆透露出更寬廣而神秘的想像空間,那已經不是我們單純視野所產生的知覺過程,而是心理距離下的內在視野,承戴著情感、生活、記憶、社會和歷史的沉澱。

        ---------------------------------------------------------------------------------------------------


鳥語花香系列

                                 吳妍儀-鳥語花香#1  水彩 watercolor 46 x50cm  2016   吳妍儀-鳥語花香#2  水彩 watercolor 46 x50cm  201...